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漳州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学,起源于宋代,兴盛于明清时期,其内容以庆贺新春和驱邪降福为主流。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为阳版和阴版两种,其中印制红色背景色的“幼神”人物的版称为阴版,这种独特的阴版雕版工艺只为中国所拥有。版上的线条与色块的边缘向外倾斜,方便在印刷时调节水分。印刷过程中采用版套印,先印色版后印黑线条版。
明代漳州木版年画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,那时的漳州已然出现了“曲文斋”“多文斋”等数家兼营书坊和年画的店铺。到了近代,学者叶德辉在《书林清话》中感慨:“宋刻书之盛,首推闽中。”随后,清代时期,漳州木版年画技艺日臻成熟,涌现出“胡庆堂”“俊记”“锦源堂”等12家书坊制作和经营年画。如今漳州木版年画已然稳固成熟,其题材和构图形式日益固定,绘画技巧和雕版、印制技术不断提高。同时,月港港口的兴起和发展为漳州木版年画的外销创造了良好条件,使其大量输出至台湾、香港、东南亚和日本等地。
当地的最大木版年画作坊是颜氏家族的颜锦华老店。自锦华堂书画作坊起,经过多代人的不断努力,到清末民国初时已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。抗战前后,颜锦华老店成为漳州木版年画的集大成之作。保存下来的众多漳州木版年画精品几乎都是颜锦华老店的珍藏版。清末,漳州联子街、香港路、台湾路集中了大批年画店,所以漳州被称为“联子街”。
清代漳州版画较流行的作品有福、禄、寿、喜、门神,以及避邪的“狮头”,娱乐的“葫芦迷”,还有以神话、小说为题材的连环画和民俗活动的图案、花卉等。版画多是用于逢年过节及婚丧喜庆的室内装饰。漳州版画在艺术形式上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朴实,又兼有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,富有乡土韵味。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,为其他地区所罕见。目前漳州木版年画已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